一位職業經理人反映,集團層面集中采購后,價格竟然比他所在分公司原來的價格還要高。
這其實很正常。集中采購前,各個分公司獨立采購,價格高高低低;集中采購后,因為需求整合、供應整合,供應商的價格比以前的平均價要低,但對于部分地區來說,價格可能會更高。這有幾個原因。
其一,這些地區的要求低,而集中采購后的產品性能更好。雖然這些地區不需要這樣好的性能,但必須支付相應的價格。這些地區原來的供應商可能就在附近,采購價、物流費用的整體成本要更低;集中采購后,供應商可能更遠,甚至在別的國家,總成本上升。這都是標準化、通用化的副作用。
其二,這些地區原來的供應商服務水平可能更低,比如按時交付、售后服務等。集中采購下,為了保證各子分公司不要得到比以前低的價值,一般會給供應商提更高的要求,這可能讓價格高于部分地區的原來價格。這就如一個連鎖餐飲的店長們經常告狀,說一包餐巾紙,他們到某寶或者街角的便利店去買,1元錢;集中采購的那幫爺們來了,辛辛苦苦折騰了一番,竟然變成了1.5元。這沒什么錯:你在便利店買,沒有什么售后服務;你向集中采購的供應商買,他們要送貨上門,售后服務,那都是錢。
那怎么辦?能不能讓這些地區繼續沿用原來的供應商?兩種處理方法:
其一,把這些子分公司排除在集中采購外,讓他們獨立采購。這意味著跟集中采購供應商的價格中,不包括這些子分公司的需求量。這看上去容易,其實給集中采購帶來很多工作量,因為需要更加細致地理解各子分公司的需求,以及他們原有的供應商和供應績效。這也為子分公司提供"借口",不愿加入集中采購。再想想看,任何時候,集中采購的價格都可能高于某個子公司的價,Zui后導致集中采購根本做不起來。
其二,如果這些子分公司已經包括在集中采購內,那么允許他們采用原來供應商,則可能造成合同實際執行量太低,違背了與集中采購供應商"以量換價"的約定。所以,這種情況下,我們需要部分子分公司"吃虧",來確保更多的子分公司得到更多的好處。這后面是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:所謂戰略,就是為了長期利益犧牲短期利益,為了全局利益犧牲局部利益。所以,集中采購要算總賬。
你們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沒有?你們是如何處理的?請留言,我會匯總完善解決方案。
- 不是長期關系的"長期關系" 2024-10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