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測的靈敏度及準確度
預測中,預測的靈敏度(響應度)和準確度經常相抵觸:靈敏度高了,準確度就下降;準確度高了,靈敏度不一定高。
就移動平均法而言,Zui高的靈敏度就是1期平均,那就是拿上次實際需求當做下次的預測。這相當于跟著球跑,看上去讓人覺得很"響應",卻是典型的被動反應,永遠沒法趕上球,也給供應鏈導入頻繁的變動,導致產能利用率低,運營成本高。用更多期數的歷史數據時,移動平均法通過平均,把"雜音"過濾掉,以一定的不變應"萬變",反倒增加了超前的可能。
預測要兼顧靈敏度和準確度:一味地執行導向,亦步亦趨的跟進,"響應"是很"響應",但準確度太低;一味地聚焦戰略,對正在發生的不管不顧,傲慢也會要了我們的命。兩者的平衡,就是靈敏度與業務相匹配,這也是準確度Zui高的時候。
靈敏度本身不是計劃的目的。一味追求靈敏度,會失去計劃本身的意義。讀大飛機的歷史,看到這么一段,說70年代上運-10,"空軍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召開緊急會議,向三機部傳達毛主席指示,上海要搞飛機"[1]。舉國之力的大項目,前后耗時十幾年,竟然是以"緊急會議"的方式啟動的。你知道,這是瘋狂時代的瘋狂舉動,響應是夠響應,不過極端的響應就是沒計劃的代名詞。
人們常說,計劃趕不上變化。這后面的邏輯是錯的:計劃不是用來"趕上"變化的,而是通過預判,用來"攔截"變化的。"趕"意味著滯后,被動反應,把計劃做成了執行。計劃是預判,要力求消除噪音,去蕪存菁,發現模式,提前引導執行。計劃的目的要準且穩,給供應鏈注入更多的確定性,以降低運營成本,提高資產周轉率,同時提高服務水平。
這意味著預測得有一定的戰略,戰略意味著為了長期利益,犧牲一定的短期利益;為了全局利益,犧牲一定的局部利益。遺憾的是,兩種情況都讓你看上去不夠"響應",直白點說,就是對業務的"支持力度"不夠。這在很多公司都是大罪,不過作為一個的供應鏈專業人士,你得明白,緊跟變化的計劃很少是好計劃。
當然,當需求變動幅度非常大,速度非常快的時候,比如有些快時尚,亦步亦趨地跟著實際跑,可能比人的預測還要準確,那就不如不預測,光靠響應速度來應對。比如在規模還比較小的時候,有些企業基于約束理論(TOC)采取的快反策略就是例子。
但是,當企業大了,需求大了,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就跟不上(比如沒有太多的富裕產能,而安全庫存也沒法對付多時的需求),這時候就是問題,需要通過計劃來改善。這又回到預測的本質:要預測,是因為供應鏈的響應速度不夠。
- 首頁 關于作者 案例分析 職業發展 職位 聯系信息 培訓日程 English 集中采購后的價格更高? 2024-10-09
- 不是長期關系的"長期關系" 2024-10-09